产品中心
1336E-BRF100-AN-EN4 AB
- 品牌:ALLEN BRADLEY
- 规格:1336E-BRF100-AN-EN4
- 材质:ALLEN BRADLEY
- 产地:原厂
- 更新时间:2015-08-05
-
联系方式
刘经理 女士(销售经理)
- 举报
收藏该店铺
1336E-BRF100-AN-EN4 AB
1336E-BRF100-AN-EN4 AB
1336E-BRF100-AN-EN4 AB
OFweek工控网讯:7月3日,澳大利亚伊士顿电梯有限公司和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香港)大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设的青岛国投伊士顿电梯产业园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记者在仪式上获悉,此次签约的青岛国投伊士顿电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近6个亿,坐落于青岛市高新区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各类电梯1万台,预计实现产值达到30亿,将成为华北地区大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
6亿元打造智能电梯产业链
在签约仪式上,青岛国投伊士顿电梯产业园项目合作三方表示:将根据“两化”融合要求,按照工业4.0的理念,借“中国制造2025”东风,凭借伊士顿电梯自动化技术优势,积极构建电梯物联网管理平台,把选型、制造、供应、设计、物流、维保等各个环节集合在“C2B+O2O”伊士顿智能制造系统之中,打造智能电梯柔性供应链,为广大客户提供个性化、、可靠的现代化、智能化电梯产品,填补电梯行业装备智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近6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各类电梯1万台,预计实现产值达到30亿,将成为华北地区大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
澳大利亚伊士顿电梯集团董事丁浩为记者介绍,项目达产后可生产伊士顿ELS-3物联网管理系统、4.0m/s高速电梯、观光电梯,乘客电梯以及澳大利亚专利技术侧置式电梯等。在生产制造方面,按照“工业4.0”的概念,引进“互联网+”的装备制造理念,建立、开拓山东市场,辐射京津冀区域,填补市场的点。同时,还将设立独立的“伊士顿电梯工程技术学院”满足专业人才需求。
我市装备智造再添新军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电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递增31%,2014年的年产量超过了新梯总量的1/3,中国大陆为电梯生产能力强的地区和大的新梯市场。据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张乐祥介绍,目前中国市场对于电梯的总需求量达到每年64万台,而山东地区每年的需求量约5万台。此次在青岛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对于打开山东市场、为电梯行业注入新的生机意义。
据悉,澳大利亚伊士顿电梯集团是澳洲政府大力支持的装备制造企业,拥有大量国际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青岛市高新区高度重视此次合作项目,支持和服务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青岛国投伊士顿电梯产业园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填补华北地区在智能电梯制造业方面的,也标志着中澳两国将在青岛开展更深层、更广泛的经济和技术交流合作。
青岛国投公司董事长张世斌表示,在中澳两国日前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大背景下,引入澳大利亚伊士顿电梯集团和大同发展集团在高新区共同打造青岛国投伊士顿电梯产业园,这符合我市对于装备制造的总体规划,也符合高新区1+5产业的规划定位,是青岛国投对接国际资源,利用资本杠杆力量整合优势产业的有益尝试。
据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技术专利的电梯生产基地,对青岛市高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并对高新区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张世斌还对记者透露,产业园将建成120米的观光塔,也会成为高新区的景致。
仪式上,投资方和高新区签订了入园协议;并和本项目的合作伙伴中粮置业以及招商银行(博客,微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进入首页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珠海装备智造升级 机床和机器人占OFweek工控网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确定的10大重点制造领域之一。近日,记者走进该行业湖北领衔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就华中数控如何在新常态下寻求产业变革,如何激发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企业转型升级等进行采访。
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智能制造
“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智能制造”,在华中数控,无论是车间、展示厅、办公区、甚至电梯间,这是随处可见的一幅标语。
中国大脑,这四个字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一位华中数控员工的心底。“中国大脑,就是咱们中国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没有中国大脑,就没有中国制造!”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熊清平掷地有声。
可是,就在这番话之后,熊清平话锋一转:“可惜的是,在数控机床行业,目前‘中国大脑’的市场份额却是寥寥无几;目前,我国90%数控系统均依赖于国外技术。”
作为机床“大脑”的数控系统,决定着数控机床的功能和性能。“机床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数控系统则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只有通过大脑指挥,才能让身体根据指令进行运作。”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企业生产出来的机床身体,却只有在“外国大脑”的核心技术控制下,才能够发挥作用。
谈及我国目前数控机床行业现状,熊清平概括为四个字“大而不强”。大,因为市场需求量庞大;不强,则是因为我们没有或缺乏核心技术。
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关系到我国产业、经济和国防的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是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的数控机床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行禁运和限制。同时,我国长期使用和依赖“外国大脑”,会存在较大的隐患,在后期设备使用和维护上均陷入被动。
我们只有自主制造,拥有中国大脑,强化中国大脑,才能突破封锁,解决隐患,开拓国有品牌发展空间。”熊清平表示。
发展智能制造,迈向中国制造2025
“华中数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企业。”熊清平解释说,“顶天”是指数控装备服务于重点行业,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立地”是指批量服务于机床、船舶、电子及“数控一代”行业,为客户创造价值。
工业4.0背景下,华中数控提出了“一核两体”的发展战略,一个核心,即数控技术;两个支柱,即数控系统成套产品(数控装置、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等),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各种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解决方案等)。
“发展智能制造是华中数控走向‘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熊清平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未来制造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核心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并且会在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三个方面产生重大作用。
熊清平还认为,服务型制造将渐成主流业态,经济活动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与服务为中心,产品经济正在向服务经济过渡,制造业也正在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目前,华中数控已将企业转型升级,重点研发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等需要的数控机床;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成套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满足国内主要行业对制造装备的基本需求。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于今年5月公布之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也于日前成立,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中国制造”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有力抓手。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组长马凯主持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马凯表示,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两个一”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马凯指出,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力争用30年时间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马凯强调,做优做强中国装备,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中之重。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门类、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已连续5年居第一。例如中国机床产量占的38%,造船完工量占的41%,发电设备产量占60%,中国的高铁拥有量第一,在钢铁、有色、建材这些行业里中国都具有非常强的装备制造能力、建设能力、运营管理能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表示,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当中一个战略性的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骨架和支撑。装备制造业关联产业多,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是国家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
陈斌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也面临挑战,如产能过剩,对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形成依赖,科研开发能力弱,行业封闭发展,自主创新屡遭挫折等。
马凯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强化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关键材料和产业技术等工业基础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加快装备“走出去”步伐,增强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中德互联网产业圆桌会议今天在柏林召开,中国多家运营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与德国企业同行就中德互联网合作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与德国信息技术通讯和新媒体协会、中国移动终端公司与罗德施瓦茨、猎豹移动与德国小红伞签署了合作文件。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到会听取中德互联网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副主席李士林,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主席分别致辞。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推动中德两国企业就中国“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发展战略对接合作进行了热烈深入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中德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进一步深化合作,寻找新的合作突破口,加强优势互补,加大技术与市场、项目与资金的结合,加快在网络、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合作。
李士林说,28年前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德国人措恩教授与中方人员合作将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斯鲁厄大学实现计算机联结,把电子邮件从北京成功发往德国。这成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序幕。措恩教授感慨地说,当时从德国寄往中国的信件短也需要8天时间,电话、电报价格昂贵,发出这封电子邮件是为了更快地实现沟通与交流。但没想到,互联网发展如此之快,更没想到中国互联网成就如此之大。据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提供的信息称,今天,中国拥有6亿多网民,400多万家网站。互联网企业10强中,中国就有4家。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经济大增长点。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万亿美元,而且每年还在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记得在一部科幻电影中,一群人因为外星人的到来而在楼顶狂呼欢迎,但随之而来的先是巨大飞船下的一片阴影,接下来就是外星人的一束光炮,这群人和大楼随之灰飞烟灭。有时候我们过多关注技术好的一面,但实际上技术与对社会的重构相叠加才真正塑造未来的具体形态。技术发展下去,必会逐步挖去现有社会的存在根基,直至社会需要再平衡,进入一个动荡的时代。占领华尔街也许正是这种变化的一种隐晦征兆,愤懑的人们面对这种变化其实是很迷茫的,他们只知道自己是99%,却不知道应该提倡什么,还是反对什么。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含义
在自然界里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爬移动物到哺乳动物,由本能驱动到智能驱动这种进化路线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而所有这似乎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产生人类的智能,人的智能是这进化链条的。如果有神,那确实可以认为神是透过进化复制了自己,创造了人类所的智能,透过这智能人类可以去认知宇宙中普遍的自然法则。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现在获得了智能的人类则开始重复这一过程。
我们先制造原始的石器,接下来考虑给它赋予动力,就有蒸汽机、电力的产生;再接下来就考虑让工具能分担脑子做的事情,比如计算,就有了电脑;之后则希望电脑处理更加复杂的东西,比如情绪的识别、图像的辨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这条进化路线的终点则是人工智能。自然界根据自己复制出了我们,我们根据自己创造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达到我们自己的程度,其实依赖于我们人类的能力是否有一个边界,是否能真的成为造物主。
大数据则是人工智能的必要支撑,现在看来它是让人工智能水平有较大突破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课上吴军老师讲的,他说在算法基本不变的情形下,单纯透过把数据量加大1万倍,那在翻译中文的时候准确程度可以增加5%。
人产生智能之后,从自然界的手中接过了改造地球的权利,从外太空回头看地球,雄美壮丽的极光属于自然,但万家灯火则属于人类。现在要接替人类的则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产生后至少在可以有简单重复、量又巨大的地方会取代人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也正在发生。显然如果有1T的档案数据需要分析,靠人是完全不靠谱的。从人工智能的具体进展来看,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辨识、图像辨识等都已经有了可见的成果,至少是基本可用的级别。各种机器人产品其实可以算作这些技术的一种综合应用,机器人的完善程度越高,说明人工智能的水平越高,当然你不能把机器人局限为类人形机器人。下一个里程碑是出现一种大众化的人工智能产品,无人机或者无人驾驶汽车也许可以第一个对此进行突破,其次才是Pepper、Jibo这种机器人。但不管怎样,人工智能在没产生自主意识之前部分代替人类改造,已经是种必然,并且为期不远。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化机遇,人类总算有一种机会,在人类社会底层塞上一层东西,把整个人类社会往上进行平移,让大多的人从物质困扰中解脱出来(影响范围和力度的大小和能源的突破有内在关联)。
内在的集中趋势
大自然造人的时候是由一到多,我们每个人具有独立意识,但人工智能的存在模式正与此相反,事实上我们只需要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个数等也许模糊了这个事实,但拍电影时大家显然意识到了这点,所以矩阵其实只有一个。
在摸索阶段,不同的人思路不同所以也许会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比如它主打深度学习,你则依赖于对大脑皮层的模拟,但可以肯定的是同一类型的人工智能不需要多个。多个Watson其实只有形式上的价值,不管做多少事情Watson这种人工智能有一个就够了。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先天具有中心化的趋势,从长期视角来看,终需要存在的人工智能多也只可能是一个类别一个。
即使在发展过程中,这种内在的集中化趋势也会让人工智能的浪潮与之前的浪潮不同。
人工智能的核心支撑现在看来就是两个:一个技术本身,一个则是数据。这对草根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有些机会是比较大众的,比如移动网络上的App,有的机会是比较小众的,比如修铁路。现在看来人工智能更像是一种只有小众才有机会的浪潮,在人工智能这浪潮所创造的机会中,显然拥有技术的和拥有数据的会有优势。
拥有核心技术是指人工智能算法本身,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这些方面有高超的水平,这通常是大公司和一些科研的人才具备的优势;拥有数据的通常是已经有事业和社会资源的人。前者由于开源和人工智能即服务的存在在大多时候是可以跨越的,有难度的通常是后者,比如一般来讲你并不能获得医院的数据。
联系人:刘锦玲 销售经理
热 线:400-855-5103转003 或0592-5361112
手 机:15359273791
工作QQ: 2851759111